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

雨傘

最近這些天常常下雨,今天想來分享一個雨傘的想法。
但這個想法有點詭異,很難用一個適切的名稱定義,可能你看完這篇也會跟我有同樣的感覺。

這個雨傘有兩個技術特點,先講這兩個技術特點的先前技術好了。

首先,下雨天拿著濕濕的傘擠公車,傘不是靠在別人腿上就是靠在自己腿上,很困擾吧。
市面上有這樣的產品:

(估狗來的示意圖)

在傘頭這邊有連接個抽拉式的塑膠套筒。傘收起來的時候,使用者拉起套筒後,大致上就可以把被淋濕的傘隔離開來。

另一方面,撐傘時遇到強風,如果雨傘開花,基本上會造成傘骨結構上的破壞。市面上有許多就算開花了,也不會壞的傘,如下圖所示:

(估狗來的示意圖)


那麼,有沒有既可以在收傘時隔離雨水,又可以防強風的雨傘呢?  其實我沒有檢索相關前案,或許有這樣的東西。但是! 起碼我在市面上沒看到有人賣。

本案的想法很簡單,是從抗開花的雨傘出發。如果有一個結構,可以讓上圖的手,一直往傘尾拉,那會是一個甚麼樣的感覺呢?



可能差不多就是上圖這樣子吧。換句話說,既然現有技術已經可以讓雨傘的開傘角度大於90度,甚至近乎180度。那只要我把裝在傘頭部的支架總成以可滑動元件改換掉,不是就有機會可以達到上圖所式的操作方式呢?

我想應該是有機會的。加裝個固定件開關,讓所述支架總成在開傘時固定在傘頭,收傘時才可以滑動到傘尾。

很簡單可以想到的,以前的雨傘把支架總成固定死,應是為了要讓傘不會漏水。如果我把這東西改成可滑動的,想必防水的目的很難達到,水可能會從滑移軌道或者其他空隙滲漏。 (撐不防水的傘,那跟淋雨差不多吧!)

 為了改善上述的缺點,這個可滑動的支架總成應該要搭配一個罩子。這個罩子在開傘時,應該要可以完全覆蓋住支架總成的周圍,就算有空隙也不會暴露在外,故雨水不會滲漏下來。這個罩子如下圖很簡陋的示意:


當然,這個罩子並不是只有這個功能,當傘已被反向收折(內表面朝外)時,這個罩子還可以順便充當集水器,多功能的呢!



以上公開之技術僅供娛樂消遣之用,筆者沒收取費用,也不負擔前案檢索的義務。依照前述公開之內容製造產品,如果不幸地侵犯第三人之專利權,應自負損害賠償之責任。

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

[新奇小物] 放大鏡+鑷子 (2)

我之前PO過一篇放大鏡+鑷子的新奇小物,由於是在39元店看到的,且產品包裝上的例圖說明只有"夾刺到手的木屑"。本還以為又是一個不知如何使用的產品呢。

原來,我把這東西想簡單了。

(這不是幫產品做廣告,只是為了更清楚的說明這玩意兒)





口胡!  這產品在釣魚界火著呢!

多麼強大且實用的功能阿! (還生了鉤子出來...)
不僅是鑷子,連剪刀都加進去了。
確實夾小蟲(?)或是剪釣魚線有用到放大鏡之必要,讓我覺得買了以後或許可以當釣魚界的馬蓋先了(誤)。

專利說明書的內容如果可以類比成產品的包裝紙,一個沒有寫到最佳實施方式或者甚至沒點出最佳應用領域的說明書,在發明人、審查委員、投資者的眼中,又會分別會做一個怎麼樣的價值判斷呢?

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

汽車對位裝置

汽車的科技真是越來越發達了。

以前怕開車有視線死角,汽車會A到邊邊角角的地方,不少人都會在汽車引擎蓋(前保桿)的兩側裝兩根旗桿。


(不是幫人家的產品做廣告,只是隨便估狗到的圖)

雖然這旗桿產品雖然讓汽車看起來有點醜,但是從早年幾乎每兩三台車就會裝旗桿的盛況,不難體會到以前人要在巷弄之間鑽車,果然還是需要一點輔助工具的。

然而,現在好像越來越退流行了。

我在想,或許是以前做大官都被民眾敬畏(?),大官坐的黑頭車前面有這兩支,如果我早幾年出生,可能為了虛榮也會跟著裝一下。現在,官員的座車好像也不流行這東西了,導致活廣告消失。

另外一個可能,應該是汽車外型越做越流線,不僅外觀上裝這種東西很奇怪,且這種看起來會讓駕駛老10歲以上的東西,一台新CIVIC 或 MAZDA 3的車主怎麼可能裝?

還好,全車環景攝影(這幾年的新技術)的出現,讓開車技術不好又不想裝旗桿的人有新的選擇。


知名國產品牌現在主打這種東西,eagle view,其實不少國外大廠早幾年已經在做了,例如benz、infiniti等。只不過有全車環景攝影技術的車價都很貴,國產的那家好像還算是比較便宜的選擇。

但是,如果只為了這個技術去買一個不是很喜歡的車(或很貴的車),會不會有點傻蛋呢?
那些業務員推銷的時候都會躲在車側、或刻意站在照後鏡死角,再請你開啟這個功能,讓你感覺很好用。問題是,是能用到幾次?

以我開休旅車的經驗來說,停車有倒車攝影已經超級方便了,我切去看車側、車頭影像的時機應該趨近於零吧。比較好用的地方應該在於,鑽小巷子,特別是舊街道的路寬特別小,又停個兩排機車,有時還真的蠻恐怖的。

=====

講這麼多才扯出今天的主題,如果是為了鑽小巷子,有必要去裝幾個鏡頭,裝個DVD螢幕?

我提出一個更經濟實惠的選擇,來看今天的汽車對位裝置吧。

有人看過雷射水平儀嗎?

(這個同樣也不是在幫人做廣告,估狗到的)

這個東西多是使用在建築工地中,為了建立基準線(水平、垂直或特定角度)而使用的工具。
也因為大家不想家裡地板不平,泥做浴缸或木工櫃子因為沒對準而斜一邊,這工具的精密度還蠻高的。

於我這次提出的概念中,我只應用到雷射水平儀裡輸出雷射光的部分,而不需要對位、校準。可以從上圖看出來,雷射光是以一條線的方式打出去(而非一個點)。所以囉~如果汽車照後鏡(或頭燈等地方)有地方安裝雷射光發射器,例如在製作照後鏡基座的時候就可以先預留好位置給雷射光發射器。使得這個雷射光發射器所打出去的"線"筆直向前,那麼駕駛應該就能夠從雷射光照射到的位置,判斷這個路段我的車子能否過的去。



(示意圖)

我認為雷射光發射器裝設位置較佳的是,照後鏡的基座或殼體周圍,例如可以嵌基座或殼體中,也可以獨立裝設在基座下方之類的地方。當然,車頭燈跟雷射光發射器的組合也很不錯。而照後鏡與雷射光發射器的結合,或者車頭燈跟雷射光發射器的結合,即為本次提出的汽車對位裝置之整體架構。

以實際例子來說,如果雷射光發射器裝設位置不錯,例如前保桿兩側的邊邊角角或是兩側照後鏡基座、殼體上,那麼左右兩邊的雷射光只要直直的打出去,反正兩道光線之間沒有障礙物,表示汽車很安穩的可以通過。反之,如果其中一道雷射光已經打在障礙物上了,那明顯表示你的車太寬,不足以通過此一路段,還是改道行駛吧。

此外,這個汽車對位裝置不僅能單獨使用,也能搭配前述的全車環景攝影技術。舉例來說,我已經裝了車側鏡頭,如果我車頭車尾再裝置這個汽車對位裝置,當螢幕拍攝車側影像時車頭車尾發射光線。從螢幕上看到汽車的頭尾位置線,藉此可以大致上判斷一下路邊的這個空間夠不夠停車。當然,不用螢幕直接從窗戶看應該是更直接的方式。

以上公開之技術僅供娛樂消遣之用,筆者沒收取費用,也不負擔前案檢索的義務。依照前述公開之內容製造產品,如果不幸地侵犯第三人之專利權,應自負損害賠償之責任。


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

[新奇小物] 放大鏡+鑷子



這是一個我完全不知道如何稱呼的東西,姑且稱為放大鏡+鑷子的組合吧。驚人簡單的概念,但是總歸還是商品化了。

目的是為了解決指頭被木屑刺到,不容易拔出木屑的問題。

從專利性的角度分析,我相信這小物確實能解決了某些生活上的困難,產業利用性(實用性)絕對沒問題。雖然我沒有為了這個東西做專利檢索,難保新穎性跟進步性是否存在,起碼...我很肯定應該是符合發明、新型專利的定義。


(專21) 發明,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創作。
(專104) 新型,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,對物品之形狀、構造或組合之創作。

如果要寫成專利,這個技術重點在哪呢?
在不論前案的情況下,我認為獨立項的技術特徵可以只寫:
1. 具備凸透鏡的結構(放大鏡)
2. 可以夾持物品的結構(鑷子)

從屬項:
1. 凸透鏡的焦點應落在鑷子的頭端(為了看清楚到底在夾甚麼)
2. 放大鏡跟鑷子的組合件
3. 鑷子與放大鏡的外觀形狀,及因為外觀形狀而被硬掰出來的功能。ex.鑷子是像鳥嘴一樣彎曲的,所以比較好握持或者夾取能比較精準(?)

不過這東西買來到底除了夾木屑,還能怎麼用呢?  我一年也沒被木屑刺到一次啊...
若對著鏡子夾眉毛,怎麼可能還看著放大鏡!?  日常生活上還真不知道能怎麼用了。
或許實驗室拿來夾小晶片比較適用吧...



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

[新奇小物] 倒掛式水杯


 生活工場的小物,一個可以反過來掛的杯子。說是比較好晾乾,避免生髒東西在杯子裡面。

這個東西並沒有甚麼稀奇的技術,但是賣的蠻貴的(汗)。有的時候,能賣錢的技術不見得很厲害,很厲害的也不見得能生出錢來。說到底,我是很喜歡這個小物的。

從技術上來看,首先是一個杯架子,上面帶有磁鐵塊。應該設置的地方在下圖中間的部分。


然後杯底相對的也有一個鐵性材料,讓杯子屁股跟杯架子吸附在一起,就可以像第一張圖一樣倒掛起來了。


其實杯子很薄&很輕,可能是因為磁力不強,橫豎看都吸不了重物。但某種程度上,塑膠的材質質感有點糟糕,看起來像是普通塑膠椅成套在賣的。

這是一個絕對可以申請專利的想法,技術特徵十分明確。也應當是一個成功的發明(試想目前能商品化的專利比例極低)。

但是,如果有人買了我想問他,為什麼杯子下面不放個透氣墊 OR 小架子,而一定要把它吸起來呢?

水龍頭(續)

前面一篇提到了水龍頭的基本結構,這篇來講怎麼樣實現恆溫。

在選用合金材料時,應當先行測試其溫度與彎曲程度的關係表。
例如39度C會彎曲4度,40度C會彎曲5度,41度C會彎曲6度等數值。

舉例來說,當使用者操作水龍頭上的操作單元(如撥桿或旋鈕),設定水溫要是"40度C"。
如果合金材料彎曲超過5度,即表示水溫已經超過40度C,即將熱水關小(或冷水開大),這裡可以透過"操作單元與內層孔殼體"的連動來達成。

推論上,操作單元是由使用者手動控制的,用來選擇何時連動與內層孔殼體。
以上述的例子來說,使用者可以設定彎曲超過5度,即連動冷水水閥,超過就打開大一點。
相反的,如果合金材料彎曲小於5度,即表示水溫還不到40度C。使用者可以設定彎曲小於5度,即連動熱水水水閥,超過就打開大一點。

如此一來,簡易的恆溫水龍頭概念就出來了。當然實做上應該會有許許多多的問題,例如水閥連動的組件,合金材料的選用,測試溫度與彎曲程度關係表...等。

不過,那應該是有心把這東西做出來之人的功課囉!

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

自動恆溫水龍頭

以下提供的所有內容,僅供觀賞娛樂使用。如果有人有興趣實做看看,或有其他相關的有趣想法,歡迎來信交流。

記得前陣子廣告打的不小,各家廠牌的恆溫熱水器一個接一個推出,好像你家裡沒裝就沒辦法洗個正常的澡一樣。  據購物網站的內容來看,有個恆溫功能的熱水器似乎總是能比一般的熱水器貴20%左右。

如果,有個產品能夠讓你只要換水龍頭就同樣有恆溫的功能(甚至效果更好)呢?更可能地,附帶的好處可能有:
1. 現省6000元以上,因為你不用換熱水器(貴),只要換水龍頭(便宜),價差省下來可以繳兩年水費。
2. 真正的恆溫供水。試想,市面上的恆溫熱水器就算燒出的水是固定溫度,要是廚房同時轉開了熱水,浴室的水溫不見得會很穩定吧?如果是在水龍頭控制水溫,那應該相對穩定很多。
3. 恆溫熱水器是透過內建的微處理器調整燒水火力的大小。但如果電子零件能不被使用,應該可以大幅減少家電(特別是衛浴用品)的損壞機率吧?

因此,我隨便想了一個可以搭配各種熱水器的自動恆溫水龍頭。



先聲明一下,既然是隨便想的,當然細部結構不可能很完整,只求能夠達到示意的功能就好了。

我粗略地在台灣專利資料庫搜尋了一下,有關恆溫水龍頭的想法不是沒有,但是幾乎都是需要透過微處理器去控制水閥的流量。姑且不論這做法是好是壞,但如果水龍頭還需要接電或放電池,我自己可能沒辦法使用得很安心。

所以在這個概念裡,我實在不想讓水龍頭成為耗電的設備,來替換掉微處理器吧!我改選用的控制元件,是用不同熱膨脹係數的兩種合金組成,這個東西其實不少見。捨棄那些複雜的熱膨脹係數公式,我們只須要了解控制元件受熱時,控制元件會向膨脹係數小的合金側彎曲。

經過適當的設計,控制元件應該可以連動具有內層孔的殼體,用來調整內層孔與外層孔的重疊面積。當然,內外層孔重疊的越多(or少)自然進水量就會大(or小)。進水量控制的方式雖是以內外層孔的重疊當例子,不過此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可以有更多的變化型。

在使用上,當冷熱水進入水閥(或可容納水的空間)而接觸到控制元件時,假使水溫比預設的溫度高,那麼控制元件應該會朝向膨脹係數小的合金側彎曲,從而連動調整對應熱水管路的內層孔與外層孔重疊面積,使得熱水被逐漸關閉。(簡單的變化,或讓更多冷水進來)。同樣的,當水溫較低時,可以藉由控制元件使得冷水被逐漸關閉(或讓更多熱水進來)。

關於恆溫的控制,留待明天吧~





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

發明從何而來?

發明一定是從經常性的研究中取得的嗎?

很多人會直接跟你說不是,可能會說甚麼研究的努力程度跟能否成為發明沒關係,靈光一現也有可能設計出一個好發明或一個大賣的產品。

從而很多人懷抱著靠發明致富的夢,夢著產品的市場多大,夢著利潤多高。但事實上,花錢申請了好些專利後,大部分人是連申請專利的成本都拿不回來。

"平常人"要體認一個事實,若你對一個產業(或同類產品)甚至都不太熟悉,倒底是為什麼你覺得自己能夠做出甚麼一鳴驚人的東西呢?

選擇日常生活用品來設計吧!

省省那些商管的術語,收起你的五力分析,這裡是技術人員的思考領域。不是因為日常生活用品市場大,而只單純是因為你肯定有不少那些東西的使用經驗。

從一個入門者的觀點來看,需求是需要先被鎖定的。而這個需求當然從使用經驗而來。舉例來說,你通常不太可能憑空就想著要設計一個特殊的椅子靠墊。往往是當你坐在難坐的椅子上,才會想有個東西能怎麼樣墊著背或屁股該有多好。針對實際的需求來設計產品,發明的方向多半會很明確。

明天來打一篇水龍頭小創意吧!